接受人生的残缺【生活】

当你年轻的时候,总想着事情该怎么样,有一种理想的眼光。等到年纪渐长,经历风风雨雨后,终有一天归于平淡,原来人生路不是那么平坦,但这却并不妨碍人生的可能和美好。

好像是武侠小说里边吧,因为大起大落多,生生死死在恍惚之间,经常有这样的情境,剧中人物看开世间的一切、万念俱灰,意欲了断一生,有的就真离去与世长辞,只给活着的人留下无限的悲痛;还有的往往在命悬一线之际,有个长者出现,先是一顿痛批轻生者,“如果像你这样就去死,那么老夫有一百条命都不够死的”,轻生者愤而反驳,“……活着还有什么意义”,长者不屑,再加以指点,轻生者顿悟,原来还有另一种可能,当即便放弃念头,意欲继续请教长者,长者无言,离去。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恩人,在我曾经激愤、决绝执迷不悟(当然没有寻死觅活)的时候,我有位老师就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微笑着走近我,在那时仿佛你所处之的不过是一场游戏,完后你感觉到的是舒畅和温暖。

人总有想不开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随着时间流逝,也许是无意识也许是遗忘,总之事情过后了无痕,就算再想起来,也不似曾经那般刻骨铭心撕心裂肺,随之又忘却。好像是一种自我保护,毕竟人不能永远生活在过去之中。如果你意识到了这一点,就应该能想得到,一路走来,并不是顺风顺水的,过去的事除了有点梦幻,带给你一些警醒,还展示着它的白璧微瑕。

中学时曾学过一篇课文《米洛斯的维纳斯》,作者欣赏着维纳斯的艺术之美,想象着残缺之后的无限可能。我们则借此培养欣赏美的眼光。

提起爱情,你还相信它吗?如果不的话,那你是否还相信自己?至少在青春期,情窦初开时,那份对异性的好感幻想,使你有种进入小说主人公的境遇般真实感,彼时你有些迷茫想要踏出其中,从远处旁观着看寻找答案,而终究不能跳脱;也有点沉迷,品尝着那新奇的酸与甜。很多年后,那份朦胧的感情,经历了炽热沉淀,最后平淡如水滋润;或是留下了一段记忆,不时的翻一翻,原来这就是我年轻的时候;也可能完全忘却,像空白不曾经历过一样。往事随风,现在你的感情有寄托了吗,你知道很多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也不再奢望一份从一而终恰到好处的爱情。

看着别人的婚姻,大多数都挺不错的,有那么几分羡慕。但要多听听几个故事,连自己都震撼了,直为那些男男女女扼腕,感觉幸福是多么不容易,生活又是怎样的一地鸡毛。托尔斯泰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痛苦难受了也要找个地方诉说,寻找安慰,引起疗救。

中学时学过富兰克林的《哨子》课文,兴许是作者列了很多例子而印象较深,“他们所遭受的人类很大一部分悲苦都是由于他们对事物的价值作出错误的估价而造成的,都是为他们的哨子付出了太高的代价。”。日后,等自己也一次次为哨子付出代价后,不过空留一声叹息,还能怎么样呢。那些勇者,他们追求梦想的时候,可不是时时刻刻都有想着价值回报,太过空泛了,合着路就该曲折着走吧。

朋友和你都曾经被欺骗过,聊起来时也有点惺惺相惜,或动容或笑谈,忘却可不容易。再想想其实何苦呢,倘坏人还是一贯如此,就让其多行不义必自毙吧,以此安慰自己;如果他后边改了,大抵也会为之前的所作所为忏悔,就当是给他的教训。当然原谅与否是另一回事,反正再不为往事伤害自己,鲁迅先生还讲“为敌人活着”,心态要好。为了自己的善良和宝贵的同情心,擦亮眼睛,善与恶从来都不是好分辨的。

除了我们都知道的《我与地坛》,史铁生还写过这样一篇小说《命若琴弦》,故事梗概如下:

他们带着三弦琴,四海为家,说书为生。老瞎子的师父临终时告诉老瞎子: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副复明的药方,而他自己记错了,只弹断了八百根,所以不灵了。老瞎子紧记师父的话,弹了五十年,盼了五十年,弹断了一千根琴弦,结果才发现那药方只是一张白纸。于是终于明白了师父的话:“……弹好了就够了。”目的本来没有。明白了这个道理,他的生命也将走到尽头。于是告诉他的徒弟小瞎子:必须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让他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

被命运捉弄又如何?发现其实自己还可以更坚韧。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读起来琅琅上口,也让人豁达开朗,面对粗粝的生活,也微笑着行走。

分类:

更新时间: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并不会被展示。请填写标记为必须的字段。 *

正在加载...